千帆競發 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寫在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一周年之際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09月10日 08:55教育裝備網
(一)
開好局者強,起好步者勝。
回眸一年前。2024年9月9日至10日,全國教育大會召開。
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鮮明提出教育的“三大屬性”,精辟概括教育強國“六大特質”“八大體系”的基本特征,深刻闡述建設教育強國必須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整體擘畫出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圖景,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建設教育強國的全面動員令。
教育強國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的一件大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盟民進教育界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新時代新征程教育的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進一步指明前進方向,凝聚奮進力量。
今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新疆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全體隊員回信時強調,希望廣大青年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今年5月,在致信祝賀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教師節前夕,在給全國特崗教師代表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希望你們繼續堅守教育初心,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本領,用心用情呵護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努力培養出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推進鄉村振興、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強國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引領教育強國建設高位推進。
國家層面,頂層設計奠定基石。202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2月,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印發《加快建設教育強國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按下了“快進鍵”。
重大政策持續完善。《關于加快構建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關于加快推動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行動方案(2025—2027年)》等文件的發布為相關工作的推進注入強大動力。
教育戰線快馬加鞭,將大會精神落實落細。2024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12月,教育部部署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2025年3月,教育部部署啟動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綜合改革試點;3月28日,教育部召開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25年部署會;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制度建設蹄疾步穩。
實踐探索有條不紊。開展第三批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做好“優師計劃”師范生就業工作、加強新時代中小學體育教師隊伍建設、公布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名單、發布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指南、開展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提升年行動、啟動實施全國縣域普通高中頭雁教師崗位計劃、組織實施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行動……
在教育對外開放層面,第25屆中國國際教育年會、2024年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中國—中亞教育部長會議……中國教育以更加自信的姿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今年4月至7月,在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部署下,教育部黨組在京津冀、西北、華南等7個片區,70天里召開了7場調研座談會,聽取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35所學校貫徹落實情況和意見建議,書面調研19所直屬高校,總體實現對各地和直屬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的調研全覆蓋。
7場調研座談會,結合不同地區、不同高校特點,分域布局、分類推進,這是對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的再強化、再動員。
開局即決戰、起步即沖刺。一份份文件,一場場會議,一次次行動背后,是教育戰線夙興夜寐、披肝瀝膽,將教育強國建設推向新高度的堅定意志力和強大執行力。
(二)
建設教育強國,實干為先。
過去一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的各項重大任務和重點工作迅速落地,亮點紛呈。教育戰線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向著教育強國建設更加美好的未來全速前進。
——以黨的創新理論“三進”為統領,立德樹人澆花澆根。
“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綱要》開宗明義,將立德樹人置于“一號工程”的顯著地位。
我國在校學生2.9億,約占總人口的21%。育人育心,澆花澆根。澆花的“源頭活水”,正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2025年4月,教育部啟動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改革試點,以“小切口”帶動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今年9月1日,新學期開學第一天,浙江大學、杭州市西湖高級中學、杭州市政苑小學等學校的130余名師生代表齊聚浙江省檔案館,共同開啟一堂兼具歷史厚度與精神溫度的“開學第一課”——“檔案里的偉大抗戰精神”。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引領大中小學思政教育同頻共進,發起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金課”建設聯盟,輻射234所合作伙伴學校。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與附屬學校通過構建知識閉環體系、弘揚科學家精神與院士文化,打造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案髅榔涿馈钡乃颊逃钊诵老病�
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教育部持續深化習近平總書記地方重大實踐與重要論述進課程教材。推動使用《習近平總書記教育重要論述講義》6種中外文版,不斷推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吨袊厣鐣髁x政治經濟學》《中國金融學》教材出版發行,標志著中國原創性哲學社會科學教材建設實現新突破。
與此同時,師生“同學、同研、同講、同行”實踐育人新范式的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的打造,讓實踐育人、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不斷拓展�!耙越虒W實效為核心導向”,評價體系的健全讓思政課教師、高校輔導員等思政工作隊伍的能力素養全面提升。
隨著健康第一理念的貫徹落實,勞動習慣養成計劃、美育浸潤行動、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的有力推進,“五育并舉”的育人格局煥發更大活力。
——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急需為方向,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改革百花齊放。
2024年9月,教育部與江蘇省共建全國首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旨在以產業需求為牽引,集聚優勢高校和創新資源,實現高校和企業“雙向奔赴”,讓更多高�?萍汲晒M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三位一體”發展的重要一環。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深圳市深入推進綜合改革試點,破解教育科技人才領域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全國教育大會召開后,在中西部和東北等地,高等研究院建設的步伐持續加快。把高校優勢學科建設與區域發展重點相結合,成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的重要突破口。
在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效方面,卓越工程師是統籌教育發展、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關鍵樞紐。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以來,推動卓越工程師培養體系重構、流程再造、能力重塑、評價重建取得積極進展,有力牽引工程教育整體范式變革。今年7月,首批2100多名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碩士生畢業,其中71%留在了本領域企業,精準服務國家戰略。
2025年全國兩會,“優質本科擴容”成為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新詞熱詞,聚焦“國家急需領域”優化專業布局。
在職業教育領域,“新雙高”改革深入推進,構建起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大規模培養高技能人才。
在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進程中,“101計劃”不斷升級,對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實施長周期評價、給予高強度支持,引導其開展原創性、非共識創新研究的腳步持續加快……教育系統協同并進,步步為“贏”。
——以人民為中心做基點,教育公共服務有“點”有“面”。
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每年增長10%、學前教育普惠率達96.95%……作為貴州省唯一一個完善普惠性學前教育保障機制國家級試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統籌人口變化與城鄉發展趨勢,持續完善學前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成效顯著。
穩步增加公辦幼兒園學位供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積極應對人口峰谷變化的重要發力“點”。那么,如何從“面”上積極適應人口峰谷變化?答案是:擴優提質。
做好各學段學齡人口依次達峰預測和預警研究,教育資源配置前瞻布局;加強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著力縮小城鄉、校際教育差距;把振興縣中作為關鍵,建設一批綜合高中和科學高中;結合減負、提質、擴優、增效布局“雙減”工作,推動科技教育與人文教育協同發展;探索線上非學歷、學歷教育學分認證及學歷學位授予新機制……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2025年3月,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進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的不良現象,讓招生入學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人民群眾的教育獲得感進一步提高。
完善終身學習制度,開展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建設,中國教育持續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終身學習的數字基座愈發穩固。
——以弘揚教育家精神為旗幟,新時代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邁上新臺階。
教育強國建設,教師何為?
大力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從嚴從實建設師德師風、大力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統籌優化教師管理和資源配置、鞏固提升教師待遇保障、加快推進教師國際交流合作……一年來,教育戰線以多方面的扎實行動對這一時代命題進行了有力回答。
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實施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行動,開展“教育家精神萬里行”宣講活動,會同中央黨校對中小學書記校長進行全覆蓋專題培訓……教育家精神持續融入教學科研和教師教育全過程。
出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會同相關部門健全師德師風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指導各地各校健全師德教育、典型引領、教師準入、日常監管等10項機制,以“零容忍”態度打擊師德違規現象……人民教師的“戰斗力”不斷得到錘煉。
既要高標準、嚴要求,也要真關愛、強保障。為切實減輕教師負擔,教育部建立教育系統發文與教師減負一致性評估審核制度,實施“白名單”管理,堅決遏制無關事務進校園。
“特崗計劃”持續升級,組團式援疆、“三區”人才支持、中小學銀齡講學、高校銀齡教師支援西部等系列支教計劃不斷完善,“優師計劃”“國優計劃”“國培計劃”等一系列強師計劃有力推進。
持續鞏固教師工資收入“不低于”成果,首次構建“配租+配售”相結合的鄉村教師住房保障體系,首次在國家層面圍繞醫療、交通、消費、旅游等出臺尊師惠師政策……教師群體待遇保障的有效提升,吸引了更多優秀人才加入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群體,潛心教書、靜心育人。
——以教育對外開放為紐帶,為世界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指引下,教育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斷敞開。
高等教育積極與世界交流。2024年10月,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2024)總決賽吸引了514萬個項目、2083.6萬人次學生參賽,覆蓋國內外153個國家和地區的5406所學校。今年9月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主辦的2025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吸引了來自17個國家的近400名專家學者和企業代表,共話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驅動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
職業教育創出國際品牌。近年來,我國建成世界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國際版上線了職教課程,與全球分享中國優質的職教數字資源。目前,全國28個省份的200多所職業院校與8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設立了500多個辦學機構和項目,涌現出了“魯班工坊”“班·墨學院”“絲路學院”等一批境外辦學品牌。
教師教育國際化迎來里程碑。今年8月,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在智利圣地亞哥出席世界教師峰會,向與會各國代表分享了中國在教師教育及待遇保障等方面的經驗。今年3月,由教育部牽頭,聯合22個高校和單位正式成立全球教師發展學院,旨在整合教師國際交流合作資源,推動教師國際交流規�;�、體系化發展。
國際人文交流合作造福青年。今年7月,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第七次會議強調應持續深化“中法百校交流計劃”“中法千人實習生計劃”。在全球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中國與世界多國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的開展,日益成為聯結世界各國、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紐帶。
通過深化同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合作,參與全球教育議程設計、議題設置和規則制定,建立教育創新合作網絡,過去一年,中國教育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發揮著日益顯著的引領作用。
——以教育數字化為“密碼”,推動區域教育公平優質發展。
過去一年,數字技術對教育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溢出效應,更加生動鮮活地展現在世人面前。
今年5月,在武漢召開的2025世界數字教育大會達成《數字教育合作武漢倡議》。大會發布的《中國智慧教育白皮書》,為全球智慧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
從堅持聯結為先、內容為本、合作為要的“3C”發展理念,到聚焦集成化、智能化、國際化的“3I”戰略方向,教育部加強教育數字化統籌謀劃,建強用好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深化數字教育國際合作交流,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教育數字化發展路徑。
“建強”“用好”,是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兩大核心使命。一根數據線,一鍵點擊,優質教育資源不僅以光速“快遞”到渴望知識的孩子們面前,還讓偏遠地區的教師們有了觸手可及的“百寶箱”。
“提質”“升級”,是擦亮數字教育中國品牌的一條必經之路。隨著國家平臺全域升級應用,各省份制定整體區域教育公平優質發展數字化解決方案,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變革等舉措,教育數字化正在成為中國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制勝“密碼”。
(三)
一張張閃亮的成績單,是過去一年教育強國建設的生動見證。
成績固然可喜,問題和挑戰同樣必須正視。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區域增減分化,教育發展仍不平衡不充分,人民群眾對教育“質”的需求更加凸顯,對接受更加公平更加多樣的教育充滿期待……面向未來,我們必須迎難而上,把教育強國建設推向新高度。
——樹牢服務強國建設的科學教育觀是“思想之舵”。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要認清時與勢,領悟教育強國建設的深刻內涵,不斷校準科學教育觀的“精準度”,堅持“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著眼長遠看教育”。
要把握危與機,牢牢遵循教育強國建設的科學規律,堅持和運用系統觀念,不斷反思科學教育觀的“達成度”。我們要善于在實踐中反思總結,從教育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科技發展規律出發來尋找答案。
——尋找破解重要任務的科學路徑是“行動之楫”。
路徑選得準,才能少走彎路,事半功倍。
以區域協同、同題共答,形成破解難題“系統合力”。教育強國建設不是單點突破的“獨角戲”,而是區域聯動的“大合唱”。無論是統籌高校區域技術轉移中心和國家大學科技園建設,還是布局建設區域教育中心,都需要不同地區、單位、企業同向而行。
想問題、作決策,一定要對“國之大者”心中有數,多打大算盤、算大賬,做到為一域爭光、更為全局添彩。對于不同區域面臨的共性問題,要加強共同研究和經驗互鑒,將局部經驗上升為系統方案,讓教育改革從“分散探索”升級為“系統攻堅”。
——發揚敢作善為的實干精神是“高揚之帆”。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碑斀逃母镞M入深水區,“抓落實不等人”,很多問題更是“拖不起等不得”。
面向未來,廣大教育工作者要當好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執行者、行動派、實干家,既要筑牢安全底線,又要敢做“輕騎兵”“探路者”。
面向未來,從2025年到2027年,是教育強國建設“打基礎、利長遠”的關鍵階段。每一項任務都艱巨繁重,必須做好調查研究和深入論證,以“精準施策”干出高效率、干出好成績。
星河滾燙,初心如磐。
2025年是決勝“十四五”、布局“十五五”的關鍵之年。在全國教育大會召開一周年之際,教育強國建設迎來新征程。讓我們在教育強國建設的“全局之圖”中找準坐標、把握大勢、干好大事,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多教育貢獻,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