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應答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11月21日 10:08教育裝備網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開啟了教育強國建設的新階段,賦予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全新的時代內涵與戰略定位。”11月6日,由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的新時代人民教育論壇(2025)在京舉行。論壇以“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聚力教育強國建設”為主題,分設立德樹人、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等6個平行論壇。在中國教師報承辦的教師隊伍建設論壇上,來自江西、江蘇、浙江、山西的四位區域教育管理者結合國家政策與地方實踐,展開一場聚焦“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應答”的主題沙龍。本報特別整理沙龍對話成果,以饗讀者。
嘉 賓 ——
黃 琰 江西省南昌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
萬永良 江蘇省泰州市委教育工委書記、市教育局局長
張啟鵬 浙江省杭州市教育局教師工作處處長
趙建剛 山西省晉中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精神引領: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有新內涵
中國教師報:在國家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建設教育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各位如何看待新時期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與定位?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同以往工作有什么不同?各地采取了哪些舉措進行落實?
黃琰:站在新的起點上,教師隊伍建設已經不是“有沒有”的問題,而是怎樣做到“優不優”。從數量上看,當前迫切需要應對的是小班化教學和個性化教學;從結構上看,教師要能支撐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質量上看,教師除了具備扎實的育人功底外,還要緊跟數字化轉型的步伐。
南昌市將涵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一是融入教育實踐。目前南昌全市中小學正在推行全員導師制、雙班主任制,新入職教師3—5年內必須有從事班主任工作的經歷。
二是融入教師培訓。“洪師計劃”作為南昌市教師發展的引領計劃,我們在推進過程中注重分級分類進行教師培訓和培養。如今還建立了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平臺,為教師提供精準的能力診斷和個性化成長方案。
三是融入尊師重教生態。南昌市持續弘揚尊師重教的傳統,開展教師節亮燈、教師節模范選樹等工作,讓教師增強身份認同感。如果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在事業中有成就感、在社會上有榮譽感,那么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師會越來越多,整個社會也會涌現出更多教育家。
萬永良:與以往工作相比,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不同特點和新要求主要體現在三個“更”:一是更強調精神引領,將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培養、發展、管理全過程,突出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鑄魂作用;二是更注重系統協作,將教師隊伍建設與教育強國建設深度融合,構建日常浸潤、項目賦能、平臺支撐的教師發展生態;三是更聚焦創新能力,要求教師適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
“十四五”期間,泰州市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等文件,將教師置于教育事業發展的核心地位,涉及招引培育、激勵表彰、待遇保障等方面。同時,泰州市堅持做到“三個第一”: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建立考察準入、考核監督、違規懲處、典型引導等全鏈條全過程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專業提升第一要務,以“面向全員、瞄準高端、提升薄弱、項目推進、整體優化”為重點任務,不斷拓寬教師培養渠道,逐步完善教師培養體系;堅持尊師重教第一導向,提高教師獎勵性補貼,上浮獎勵性績效,發放上下班交通補貼。希望通過“三個第一”實現教師隊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教育家精神成為廣大教師的自覺追求。
張啟鵬:新時期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與定位與以往相比,變化的是時代背景,但兩者應是辯證統一、一脈相承的。一直以來,我們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養根本目標是始終如一的,同時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是有持續性的。結合“新時期”和“高水平”兩個關鍵詞看,當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僅要注重教師隊伍業務能力的“高水平”,更要注重教師隊伍精神格局的“高境界”,這是一場深刻的“教師角色重塑”和“教學生態重構”,其核心是從“經師”向“人師”的躍升。只有如此,我們的教師隊伍才能肩負起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使命。
趙建剛:沒有高水平的教師就談不上高質量的教育。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同以往相比,我認為有兩方面不同:一是教師隊伍建設有了根本遵循,黨中央對教師隊伍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兩次出臺針對教師隊伍建設最高規格的文件,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教師隊伍建設有了教育家精神引領。去年以來,山西省組織了數百萬人次參與的教育家精神系列宣講活動,教育家精神如春風萬里吹遍三晉大地,滋潤影響著廣大教師。
在具體工作中,晉中市把教育家精神貫穿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啟動師德師風涵養建設、教師學科素養提升、名優教師梯隊培育、鄉村教師扎根賦能等八大行動,營造教育家成長的良好環境,為新時代教育強國強省強市建設提供堅強保障。
科學評聘:立體化構建有活力的教師隊伍
中國教師報:我們了解到,南昌市在教師職稱評審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特別是量化評分標準的改革。請問黃局長,這一政策如何有效發揮“指揮棒”作用?在具體實施中如何確保評價的公平性與科學性?
黃琰:職稱評審是激發教師隊伍活力最重要的抓手。我們致力于構建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
一是評價體系更加立體化。我們建立的“四維”評價體系涵蓋師德師風、同事評價、教師對學校團隊的影響和帶動等方面,力求更加全面評價教師。
二是激勵路徑更加精準。對教師群體要進行更精準的區分,一方面是對校內老中青教師不同群體的區分,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崗位,如將義務教育學校和特殊教育學校分開,分類分層為不同群體教師設計成長路線圖。
三是職稱評審更加陽光。對教師而言,陽光的職稱評審是最大的公平。現在整個評審系統從市到縣到鄉再到校、個人全面縱向貫通,所有教師都可以看到評審過程。接下來,我們將和人社部門打通教師評審系統數據壁壘,減輕教師數據上傳壓力,提高職稱評審時效。
中國教師報:職稱評審、教師評聘都是關乎教師切身利益的事。近年來,晉中市在“縣管校聘”改革上做了很多探索,請趙局長介紹一下,晉中如何把“縣管校聘”這么難的事堅持了這么多年,還被大家廣泛贊譽?
趙建剛:“縣管校聘”是深化教師管理和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的一項重要改革。晉中市已推行兩輪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第一輪是2019年,晉中在全域統一推進,通過市政府召開動員會、試點縣召開現場會,統一安排教師全員崗位競聘,初步建立起教師編制和崗位總量控制、動態調整、全員競聘、科學補充、有序退出、權益保障六大教師管理新機制。“縣管校聘”有了很好的起步,理順了教師身份關系,優化了教師資源配置,激發了教師辦學活力。
第二輪是2024年,是第一輪基礎上的升級版。內容涉及挖潛創新編制管理、統籌優化崗位資源、提升交流輪崗質量、全面落實教師待遇、建立教師退出機制等7個方面,強化了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人權事權的歸口管理。
第二輪改革做得相對好的是挖潛創新編制管理。晉中市加大編制資源在市域內跨縣區統籌調整和周轉使用力度,在全市編制總量范圍內,根據生源、學校布局變化情況,重新核定了中小學教師編制,形成了“按標定編、按需供給、市域統籌、及時調整、動態管理”的編制管理新格局,建立了市級編制“周轉池”,保障了人口流入地和新建學校的編制供給。
“縣管校聘”重構了編制、人事、教育和中小學的職能定位,教師管理由“多頭管理”變為“相對集中管理”;相關部門從“抓權力”變為“放權力”,校長從“用人難”到“選能人”。改革使教師管理更加規范,教師資源配置更加合理,激發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活力。
協同培養:積極應對分層賦能教師團隊
中國教師報:泰州市正在推進“師德師風建設、專業素養提升、體制機制改革”三大行動,請問萬局長,泰州是如何協同發力打造“四有”好老師團隊的?
萬永良: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我們一手抓教育引導,一手抓規范治理。抓教育引導重點在“引”。除了將師德教育作為教師培訓的必修模塊,確保新教師上崗培訓師德教育不少于20學時、其他教師每年不少于10學時外,泰州市每年還會重點組織上好師德師風“開學第一課”、組織一次“我的教育故事”征文評選、舉辦一場高規格的師德宣講的“三個一”活動;抓規范治理重點在“治”。泰州市系統謀劃,在強化從業審查、強化師德考核、強化責任落實、強化失范查處的“四個強化”中綜合施策。
在專業素養提升方面,找準省、市、縣、校四個層級的目標定位和實施路徑是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泰州市始終將“面向全員、瞄準高端、提升薄弱”作為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的重點任務。面向全員就是不斷探索數字賦能全員培訓的“泰州模式”。早在2014年,我們就創新實施“泰州師說”中小學教師網絡培訓項目,建立起全員參與、專家引領、團隊合作的教師學習共同體;瞄準高端就是著力強化骨干教師培養的載體和平臺建設,重點深化泰州教育名家、學科領軍人才兩大卓越教師培養工程,優化“教壇新秀、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三級骨干教師培養平臺,強化“三名”工作室建設;提升薄弱就是開展高層次學歷提升行動,加強與省內知名師范高校的合作,采取同等學力、定向培養等形式,以基礎教育教師碩士研究生學位教育為重點,加大培養力度。對經批準攻讀、獲取教育類碩士研究生的在職教師,報銷2/3的學費。持續加大農村教師培訓力度,將“送教下鄉”活動作為每個市級名師工作室的年度必做工作。
在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教師隊伍建設最核心的是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的齊抓共管格局。泰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重視教育,市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會議至少每季度召開一次,統籌協調各部門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有效解決誰來決策、誰來領導、誰來保障的問題。因此,這些年出臺的關于教師待遇保障等一系列惠師舉措,基本上都能按既定政策持續“兌現”或提前“兌現”。
中國教師報:數字化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新賽道,目前杭州已有不少提升教師數字素養方面的前沿探索,請張處長談談,杭州市是如何讓數字技術真正為教師減負增效賦能的。
張啟鵬:AI技術、數字化對教師而言,究竟是“賦能”還是“負擔”?我們從不回避這個問題,并始終堅定一個原擇:不能搞技術的簡單堆砌,而要以數字化思維系統重構教師的工作流程與成長模式。杭州市致力于讓技術從教師眼中的“任務”轉變為好用的“工具”,最終成為教學中可信賴的“伙伴”。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杭州市初步形成了一套較為系統的推進模式,可以概括為“聽、看、用、改”,即積極促進學校和教師深刻認識、熟悉了解、探索應用、總結提升。
在深刻認識方面,我們在各種會議中不斷提醒教育工作者AI時代會引發怎樣的重大改變,要充分認識當前形勢,主動擁抱未來;在熟悉了解方面,我們同浙江大學等高校專家團隊合作,對全市各級各類學校進行培訓,推動教師積極學習;在探索應用方面,杭州市教育局較早出臺了《杭州市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框架(試行)》等指導性文件。此外,市區兩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也進行了有效探索;在總結提升方面,杭州市將加強系統性謀劃,對已進行的探索實踐進行梳理,挖掘典型做法和經驗,推進教育系統的數字化整體能力提升。
中國教師報: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需要我們更好地辦報,同時我們也需要高水平的教師提供鮮活的經驗。發展無止境,改革進行時。感謝四地以系統的思維、務實的行動,作出了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應答”。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