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統籌破局——教育資源“動”起來優起來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11月21日 09:28教育裝備網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建立‘市縣結合’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這既是破解區域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關鍵抓手,也是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市縣作為基礎教育管理的“主陣地”,市級統籌能力不足、縣級執行效能不均、資源配置與人口變化脫節等問題,成為制約政策落地的核心梗阻。因此,從“聯動統整、互動統領、連動統籌”三方面探索實踐,既是對“市縣結合”核心要義的精準把握,更是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必然選擇。
聯動統整:以數據協同破“信息壁壘”
首先,建強統一數據平臺,打破“條塊分割”。由市級政府牽頭,整合市縣(區)教育、公安、衛健、自然資源等部門現有信息系統,打通數據接口、統一統計標準,構建“覆蓋全域、實時更新、共享共用”的基礎教育數據網絡平臺,實現學齡人口數量、分布、健康狀況、流動趨勢等信息“一網通查”,從源頭解決“數據孤島”問題。
其次,明確分工協同采集,確保“數據精準”。市級發改部門牽頭定框架,聯合編辦、教育、財政等多部門,明確各學段學齡人口信息采集的核心指標與功能需求;市級教育部門牽頭抓落實,聯合市縣(區)兩級相關部門,細化指標設置、規范采集流程,確保數據“真、準、全”,為后續預測分析奠定基礎。
最后,強化預測預警應用,實現“提前布局”。市級發改、教育部門依托統一平臺,運用數理統計模型對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定期編制數據報告,及時報送決策部門,讓資源配置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判”。
互動統領:以布局優化破“供需失衡”
當前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存在“重建設輕統籌、重數量輕質量”問題,部分地區學校布局與人口變化脫節、優質資源集中于城區、鄉村與薄弱學校資源短缺。破解這一難題,需以“市縣互動、統籌布局”為核心,推動資源配置與人口需求、區域發展相適配。
一方面,統籌空間布局規劃,實現“精準布點”。依據學齡人口監測預警報告,由市級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會同教育部門,聯合縣(區)政府,按照“多規融合、就近入學、適度超前”原則,編制市縣(區)兩級學校及幼兒園空間布局專項規劃,明確新建、改擴建學校的數量、位置、規模,重點補齊人口導入區、城鄉接合部、鄉村地區的資源短板,避免“學位過剩”與“入學難”并存。
另一方面,統籌資源動態調配,實現“高效供給”。市級教育部門牽頭,聯合編辦、人社、財政等部門及縣(區)政府,基于布局規劃和資源短缺情況,制定教育資源短缺動態統籌調配方案,建立“師資、經費、設施”三位一體的調配機制——通過跨區域師資流動、專項經費傾斜、優質學校集團化辦學等方式,推動優質資源向薄弱地區輻射;同時將規劃落實、方案執行納入市縣年度考核,壓實縣(區)主體責任,確保“規劃落地、項目見效”。
連動統籌:以權責明晰破“治理梗阻”
“市縣結合”的核心是理順權責關系,當前部分地區存在市級統籌“越位”或“缺位”、縣級執行“乏力”或“錯位”的問題,尤其是各學段管理體制不清晰、教師資源配置固化,制約了教育治理效能。破解這一難題,需堅持“因地制宜、權責對等”,科學劃分市縣行政管理職能,推動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
優化各學段管理體制,做到“分學段施策、市縣各盡其責”。鞏固“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市級政府加強統籌規劃、政策指導和督導評估;縣級政府全面落實就近免試入學、教師工資待遇保障、學生全面發展等職責。老城區小學保留區屬管理,強化區級統籌能力,確保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初中教育堅持“實事求是、趨利避害”,避免“一刀切”下放管理權限。常州市將老城區大部分初中保留市直管,既強化了經費和資源保障,又通過集團化辦學帶動整體質量提升,這種“市級統籌優質資源、區級協同管理”的模式,值得借鑒。高中教育實行“市級統籌為主、縣管為輔”,強化市級對優質高中的管理和輻射能力;縣級高中在市級指導和招生政策調控下,保持“以縣為主”管理體制,助力“縣中振興”。
深化教師資源配置改革,實現“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深化“縣管校聘”:在全市統籌建立教師編制周轉池的基礎上,打破縣(區)域內教師與學校的固定隸屬關系,建立教師競聘上崗、定期輪崗機制,推動優質師資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有效緩解師資短缺情況,提升區域師資配置均衡度。
(作者系特約國家督學、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局原局長)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