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潤教 向優而行——訪山東省濟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麗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11月21日 09:27教育裝備網
開欄的話: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明確,“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戰略支撐作用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區域周刊開設專欄,首站聚焦儒家文化發源地、孔孟之鄉濟寧,專訪濟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麗,解碼當地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藍圖與實踐。
承千年儒風,啟未來之教。“十五五”時期是我國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關鍵階段,濟寧市立足地域特質,以清晰定位與扎實實踐,奮力擦亮孔孟之鄉教育品牌。
明定位:
濟寧教育有“四重角色”
記者: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為“十五五”發展錨定了方向,結合濟寧“孔孟之鄉”的地域特質與教育基礎,您認為當地教育在這一關鍵時期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李麗:濟寧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位置,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以“建設全省教育高地、擦亮孔孟之鄉教育品牌”為總目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十五五”期間,我們明確濟寧教育要扛起“四重角色”,把“國之大計”轉化為“市之實策”。
現代化進程的“基礎奠基者”。要推動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全面躍升——針對學齡人口變化優化資源配置,保障義務教育學位充足,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通過智慧校園、名師資源共享,破解城鄉、區域、校際差距難題。
城市競爭力的“人才供給者”。引導職業教育走差別化、特色化路線,圍繞優勢產業組建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開展人才培養、技術攻關,讓人才培養與產業變革、技術升級同頻共振。
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賦能者”。推動校地校企共創高能級創新平臺、共辦特色專業、共建現代產業學院,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全面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提升師生數字技能。
共同富裕的“民生守護者”。持續深化“雙減”成效,提升課后服務質量,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健全從學前到高等教育的資助體系,穩固普通高中招生規模,緩解家長的中考焦慮,讓教育獲得感成為民生幸福的重要支撐。
辨機遇:
借數字化“換道超車”
記者:當前教育發展面臨學齡人口波動、群眾優質教育需求升級等新情況,濟寧教育在“十五五”期間,有哪些可以把握的戰略機遇?又需要應對哪些挑戰?
李麗:“十四五”期間,濟寧教育打下了堅實基礎,這是我們“十五五”再出發的底氣,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清醒認識、主動作為。
先說兩大戰略機遇。一是教育數字化轉型機遇。對濟寧來說,這是破解城鄉教育不平衡的歷史性機會——可以把城區優質學校的名師課堂、精品課程送到農村偏遠學校,讓農村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二是人口結構變化機遇。學齡人口“脈沖式”波動看似是挑戰,實則為教育從“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升提供了空間。
再談三大挑戰。一是學齡人口“波動”與資源“錯配”的矛盾。“全面二孩”政策帶來的入學高峰仍在影響城鎮中小學,小規模學校發展和資源閑置問題并存,如何優化資源布局是我們要破解的首要難題。二是群眾“上好學”期盼與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如何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需要持續發力。三是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人才培養體系還存在滯后性,如何讓教育更好地對接產業需求,是提升教育服務地方能力的關鍵。
定目標:
各學段有了“路線圖”
記者:“規劃先行”才能少走彎路,您能否具體談談濟寧“十五五”教育有何設想?到2030年,濟寧的孩子能享受到怎樣的教育?
李麗:我們的總目標很明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圍繞打造濟寧教育強市總體目標,從群眾最關心的身邊事做起,讓教育布局與經濟社會、人口發展需求進一步契合,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具體到各學段,我們也制定了清晰的目標:
學前教育要實現“普及普惠+優質保教”全覆蓋。徹底解決“入園難、入好園難”問題。資源供給上,公辦幼兒園在園幼兒占比要達到75%,14個縣(市、區)全部創建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農村地區“鎮村一體化”管理全面覆蓋,鼓勵有條件的幼兒園招收2—3歲幼兒,推動“托幼一體化”發展。
義務教育要完成“優質均衡+全面育人”深度突破。14個縣(市、區)要全部通過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驗收,實現集團化辦學、城鄉學校共同體全覆蓋,持續鞏固“雙減”成果,保證學生每天2小時以上綜合體育活動時間,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
高中教育要構建“多樣特色+精準育人”新格局。要打破同質化發展瓶頸,讓學生有更多選擇。學位保障上,高中階段學位保障率穩定在100%,普通高中錄取初中畢業生比例保持在70%以上,暢通職普融通路徑,完善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培養體系。
高等教育要達成“層次提升+服務地方”雙豐收。高等教育要成為濟寧經濟社會發展的“智力引擎”。駐濟寧高校要圍繞“232”產業集群動態調整專業結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為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輸送高素質人才。要構建覆蓋全域的開放大學辦學體系,推進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建設,打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