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化辦學如何走向深度融合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11月21日 09:21教育裝備網
近年來,集團化辦學作為推進教育優質均衡、激發辦學活力的重要路徑,在整合教育資源、提升辦學質量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實踐中,如何實現集團內學校共融、資源共享、特色發展與高效管理,成為破解集團化辦學“聯而不緊”“融而不深”等難題的核心。本刊今天起推出“聚焦集團化辦學”專欄,邀請專家和校長深入探討,敬請關注。
——編者
■以高質量辦學推動教育強國建設 本期關注:聚焦集團化辦學①
教育集團化辦學已成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校際差異、推動中小學共同發展的重要辦學模式之一。其本質是根據集團成員校的共同發展愿景,將若干所學校組成發展共同體,在教育理念、學校管理、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發展提升,把每一所學校都辦成社會認可度較高的學校,整體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由于教育集團各成員校在發展歷史、辦學資源、所在社區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容易產生集團化辦學“聯而不緊”“融而不深”“深而不共”的問題,這就必須構建以文化共融為核心、以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為支撐的協同發展機制。
1
破解文化隔閡
從“各自為政”到“價值共生”
文化是一所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發展的原動力,一所學校就是一部文化發展史。在集團辦學過程中,各成員校由于發展歷史、辦學理念、辦學習慣等形成文化差異,很容易造成成員校表面聯合卻難形成共同發展的精神內核。要破解集團校之間的文化隔閡,關鍵在于構建共生的文化生態。
一是尋找各校共同的文化基因,提取“文化公約數”。集團校可組織各成員校全面梳理學校發展歷史,挖掘學校辦學共同點,如共同的服務地區、文化地域、人口群體等,消除成員校之間可能存在的歷史差異、競爭關系或誤解。比如,山東泰安東岳中學教育集團確立了“各美其美,和諧共生”的校園文化理念,通過創建互融共進的集團辦學核心文化,為集團長久發展注入了原動力。還有的教育集團通過挖掘成員校校訓關鍵詞、地域文化的交集,找尋共同的文化基因,建立統一文化發展內核。
二是推動各成員校文化共創。集團各校文化共生,不僅存在于發展歷史和共同的辦學機制,還存在于發展過程中打造的集體文化載體,包括集團標識、吉祥物、主題曲、文化墻等。比如,江蘇南京四小教育集團共同設計學校標識,兩個相互交錯的三角形象征著集團內3所學校同心協力、共同前進,不僅展現了每所學校的獨特特色與自主發展能力,更強調了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與整體共進。還有的教育集團通過共同設計開學禮和成人禮等集團活動、開發文創產品等,實現文化的共創共生。
三是通過教育項目活動促進文化浸潤。組建跨校際團隊,讓成員校師生在共同目標下緊密合作,教育集團可通過設立跨校混編項目組,以活動任務驅動成員校文化融合。同時,師生還可通過挖掘教育故事等方式,呈現成員校的發展差異,共建感人教育故事、共塑集團文化。比如浙江杭州天長教育集團通過師生分享成長故事,建立集團發展故事庫,消除了學校間的文化差異,凝聚起集團共識;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教育集團借助校際圖書館互通借閱系統,釋放物理空間融合信號,增強師生集團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
需要注意的是,集團校文化融合需避免強推龍頭校校訓、以龍頭校文化取代其他成員校歷史文化傳統,也不能要求薄弱學校放棄自身特色迎合強校。要明確,教育集團的文化融合不是消除差異特色,而是讓差異成為共有資源,因此集團化辦學不是簡單地復制或抱團,而是要結合各成員校實際,找到共同的文化內核。
2
破解制度差異
從“機械統一”到“彈性協同”
管理制度是學校良好運行的樞紐。常見的集團化辦學模式是以一所優質學校帶動若干薄弱學校,然而由于牽頭校和成員校在發展基礎、發展優勢等方面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強制性的統一管理制度與成員校“水土不服”,還會造成成員校優質資源流動的浪費。要破解各校制度差異、提高教育集團治理效率,需做到既有統一制度,又有彈性協同。
一是建立標準化的基礎管理制度,筑牢集團校共同發展的制度根基。教育集團的建立旨在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而牽頭校之所以優質,其高效的學校管理制度是重要因素。因此,教育集團可通過制定標準的統一管理制度,特別是制定品牌標準、課程目標、師德規范、安全管理、質量評估體系等剛性底線標準,確保集團品牌的一致性,抬高教育質量的底線。同時,要建立集團校不同學段、校際之間教育資源貫通與協同配置機制。例如,北京豐臺二中教育集團為推動集團發展走實走深,通過共商、共建、共享、共生,建立了10個統一的集團管理制度,涵蓋黨委和行政領導、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考核評價、人事安排、工作計劃和總結、文化標識、課程體系等,確保在統一基礎上共享優質資源。這種統一不是“大一統”地被動服從,而是要求成員校因地制宜,在統一的基礎上提高管理效能。
二是明確成員校“彈性空間”的邊界。破解制度差異,并非追求制度完全一致,而是要讓每所學校的制度能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在集團標準制度的基礎上,可建立分層授權機制,鼓勵成員校在授權范圍內自主設計特色課程、校園文化、教師激勵方案。比如,可將制度分為3類模塊:標準化模塊(40%),為核心制度,成員校必須無條件執行;推薦模塊(30%),集團提供多種方案,成員校可進行選擇或微調;開放模塊(30%),成員校可因校制宜、自主創新。以四川成都天府四中教育集團為例,其在制定集團發展戰略規劃等“共同愿景”制度基礎上,探索“一軸多翼”保障機制,確保集團發展多元化,標準化模塊夯實成員校基本發展能力,彈性機制激發成員校原生發展力,在共性與個性的平衡中,促進成員校共同發展。
3
破解心理壁壘
從“你們”“我們”到“咱們”
集團化辦學過程中,因優質校帶動薄弱學校易產生心理壁壘,容易出現主校和分校間的等級觀念、薄弱校缺少歸屬感等問題。這就需要加強成員校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消除心理隔閡,增進師生的情感認同,形成榮辱與共的教育共同體。
一是要建立共同的身份認同。教育集團不是簡單的“強校帶弱校”,要確定清晰的共同愿景,讓成員校明確“我們在一起要做什么,最終要達成什么目標”。成員校共同制定集團發展的中長期目標和核心價值,可以讓各校認識到,個體成功與集團聲譽休戚相關,同時,也要讓成員校感受到“困難時有人助力”的安全感和“學校閃光點可融入集團”的榮譽感。比如,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團在解決“我是誰”的心理歸屬問題時,在廣泛宣傳集團主流文化的同時,更尊重各個校區的文化傳統與辦學特色,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這使得礦大分校原有的“鐵人王進喜精神”特色文化融入了集團文化。
二是要建立共同的治理決策參與機制。確保每個成員校在集團核心決策機構中有實質話語權,涉及資源分配、項目立項、人事流動等重大決策時,都需經過充分協商和民主程序。這種公開透明的參與機制,能按需配置優質課程、師資、設備、培訓機會、教研等資源,讓每所學校都成為貢獻者與受益者。
三是增強情感聯動、增進歸屬感。針對學生,可組織常態化的跨校學生交流活動,如研學旅行、社團聯誼、競賽與文體活動,幫助孩子從小建立跨校友誼;針對教師,支持和鼓勵建設多種教師社群,并提供必要資源與空間。在集團各項活動中,要關注“發展中學校”的訴求和感受,給予更多傾聽、支持和展示機會,避免其產生“被邊緣化”的心理。比如四川成都七中的“雙導師制”,通過“師徒制+項目制”培養本地教師,云端名師定期開展教學示范、課例點評,本地教師參與課程開發、學情分析,在協作中提升專業能力,實現從“個體成長”到“團隊共生”的轉變。
總之,高質量的集團化辦學生態不是“整齊劃一”,而是構建成員校“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教育生態圈。打破有形與無形的圍墻,讓文化、制度、資源在集團內自由共生,才能真正實現從“物理聯合”到“化學反應”的質變。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區域教育研究所所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聲明: 本網部分文章系教育裝備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信息傳遞,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新聞稿件和圖片作品的內容、版權以及其它問題的,請聯系我們。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