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能思政教育因材施教新模式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11月20日 09:39教育裝備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強調“注重運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8月2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指出,“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加快實現大規模因材施教”。
當下,人工智能正以重構知識獲取、重塑學習場景等方式革新教育生態。主動運用人工智能鞏固主流價值引領、掌握育人主導權、賦能思政教育因材施教新模式,是高校推進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的必要之舉、應行之策。
堅持價值主導與技術支撐統一
人類通過對象性活動創造的人工智能,兼具技術屬性和社會屬性,既表現為滿足需求的工具理性,亦蘊含著引導發展的價值理性,二者在實踐中達成有機統一。
人工智能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在技術上可形成精準評價、精準需求、精準供給、精準情境賦能的動力機制,以提升育人針對性和有效性。在思政課堂中,人工智能既為思政教學過程提供數據驅動支持,又為教學內容生動呈現和認知轉化創造條件。在日常思政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在數據搜集、存儲和分析等方面的優勢,科學篩選與學生認知結構、興趣特點更匹配的內容,推進日常育人從經驗判斷到數據實證轉變,為破解“千人一面”、實現精準思政提供可能。
但要警惕過度依賴人工智能。高校要始終恪守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確保技術工具始終服務于育人本質,確保算法推薦機制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向同行;始終堅持教育內容嚴肅性與呈現形式生動性相統一,通過分布式內容優化機制促進思政教育資源跨域融合和深度浸潤,筑牢思想引領的核心價值根基,激發學生深度情感共鳴。
推進發展需求與思政資源精準對接
在發展供需端,精細化、全面化地配置育人資源,深化“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的系統構建與“第二課堂”規范建設。高校要通過推動思政教育工作陣地前置化與育人力量下沉,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堅實保障,同時探索兼具精神內核、科學運行機制與長效保障體系的“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范式。在此基礎上,高校要著力構建“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協同聯動機制,以“大思政課”推進實施機制系統化構建為抓手,促進實踐教學工作體系協同創新;建設網絡思政工作室,開發內容優質、形態創新的網絡思政文化產品,培育特色網絡思政品牌,構建系統完備、動態更新的思政教育資源平臺和語料庫,高質量筑牢網絡育人陣地,使其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場域;完善“五育”并舉、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健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系統性提升。
在應用協同端,立體化、全面化地實現多向聯通,在現有數字平臺基礎上開發“智慧思政大腦”,鏈接高校教務、后勤、科研管理和學科競賽支持等系統,構建伴隨式數據采集網絡。高校要對采集到的數據,按教育教學管理模塊進行縱橫分類、實施分級管理,建構智慧思政分類分級數據存儲與動態調取系統,為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提供全流程覆蓋的基礎大數據支撐。在此基礎上,高校要通過細分思政教育場景,運用異構數據清洗融合技術與預測算法模型,在育人過程中聚類挖掘學生特征數據;提取發展性數據,將傳統思政教育優勢經驗嵌入應用場景,通過對技術介質與場景內容的持續開發,實現“智慧思政大腦”精準化賦能育人過程,達成個體識別與群體識別協同、個體特征與群體趨勢耦合、個性成長與典型引領交互,建立健全系統性價值引領機制。
實現多模態交互與分眾化教育生態培育
依托人工智能打破時空限制,將校內外實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公益志愿服務等常態化思政教育活動與網絡場域深度耦合,構建思政教育鏈式協同矩陣。
以分眾化和精準化理念為導向,深度開發“智慧思政大腦”底層架構,協同推進思政工作感知系統建設。高校要在精準識別學生群體特征與個體差異的基礎上,通過政治引領力、價值塑造力、技術融合力和協同創新力的系統性增強,實施精細化育人,在精準滿足學生發展需求中激發其內生動力,形成思政教育分眾化、精準化實施范式。
通過“感知賦能智能—智能升維認知—認知深化感知”閉環機制,推動思政教育實現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從單向傳播向沉浸體驗、從相對簡單系統向開放生態變革。促進“智慧思政大腦”思政教育鏈條與教育教學板塊深度耦合,構建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全聯接、全感知、全智能”為特征的育人生態系統,兼顧育人深度和溫度。
技術的迭代進步,終究無法取代有溫度的情感、有質感的教育。人工智能可以解析學生的情緒數據,能夠輸出標準化解決方案,卻難以與學生內心的微妙波動產生共情。育人的精準度、思想引導的深度、價值傳播的廣度,正是思政教育工作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因此,高校要加速思政教育效能升級,圍繞教育理念革新、內容方法創新、引導過程優化、項目載體拓展、育人環境營造、管理效能提升、成效評價完善等關鍵環節,推動全社會協同聯動,構建更高品質、更優效能、更可感知的思政工作體系,在雙向賦能的范式創新中實現思政教育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持續提升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建設成效。
(洪文建系集美大學黨委副書記,周云崗系廈門華廈學院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副教授。本文系福建省新型智庫重大課題[25MZKA47]成果)
作者:洪文建 周云崗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