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下的教師成長方法論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11月20日 09:24教育裝備網
在建設教育強國號角吹響之際出版的《教師的五項修煉》(顧明遠、劉華蓉 著 教育科學出版社),無疑是一部應運而生之作。它前瞻性地提出“中國教師如何成長”這一時代之問,并給出了新時代教師專業成長的“方法之答”,是對全體教師發出的一份充滿信任與期待的“成長邀請函”。
從教育強國藍圖到行動路線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以恢弘的手筆描繪了國家教育未來的壯麗圖景,確立了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戰略方向與發展目標,確保這一宏大的頂層設計落地生根的關鍵,是要有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教師的五項修煉》以其獨特的理論洞察力和實踐指導性,架起了從宏大敘事到個體行動的橋梁,同時也為教師隊伍的整體進化提供了內在的驅動引擎。本書最具創造性的貢獻,在于它將國家戰略對“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抽象要求,具象化為教師個體可感知、可踐行、可持續的專業發展路徑。通過構建“意愿→錘煉→學習→創新→收獲”這一螺旋上升的成長模型,揭示了一位教師從職業新手成長為教育家的內在邏輯與必然歷程,為邁向教育強國的征程提供了清晰而堅實的教師行動路線圖。
尤為重要的是,本書精準回應了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核心痛點。在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許多教師雖然認同先進理念,卻在實踐中陷入“知易行難”的困境;面對人工智能的沖擊,不少教師對自身價值產生深度焦慮;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許多教師疲于應付,缺乏系統提升的專業自覺。《教師的五項修煉》提供了破解這些困境的鑰匙:它以“意愿”重建教師的精神支柱,以“錘煉”和“學習”雙輪驅動體現“知行合一”,以“創新”鼓勵教師質變與飛躍,以“收獲”引導教師實現價值的升華。這種系統化的修煉路徑,讓教師既看清了遠方的星辰,也找到了腳下的路徑。
一部教師專業發展的方法論
《教師的五項修煉》構建的并非靜態的技能清單,而是一個有機的、動態的、閉環的成長生態系統。這一螺旋式上升模型,深刻地揭示了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在規律,系統地回答了“教師如何實現持續成長”這一根本命題。
以“意愿”為起點,喚醒教育者的生命自覺。作者將“意愿”置于修煉序列之首,賦予其雙重內涵:既是“仁愛之心”的情感驅動,更是“了解教育”的理性自覺。這種設計突破了將教師職業工具化的淺層認知,引導教師從“謀生者”蛻變為“引路人”。其中,“仁愛之心”不是簡單的喜愛,而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睿智的人道主義之愛”,它要求教師超越個人好惡,以專業的眼光發現每個生命的獨特價值;而“了解教育”則讓教師站在國家發展與文明傳承的高度,理解“今日課堂與明日國運”的深刻關聯。這種情感與理性的交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注入了源源不絕的內在動力。
“錘煉”與“學習”的雙輪驅動,構筑知行合一的發展路徑。“錘煉”是將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的哲學智慧,轉化為教育現場的具體實踐。而“學習”則是為這種錘煉提供持續的理論滋養,二者的循環促進,形成“實踐—反思—學習—改進”的良性循環。
以“創新”實現質變,完成從經驗到創造的跨越。這種創新并非標新立異的表面文章,而是“守正創新”的智慧體現——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實現教學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創造性發展。它既體現在課堂教學一個教學環節的優化、一項作業設計的改進等“微創新”中,也體現在跨學科課程整體建構、評價體系的多元重塑等育人模式的系統性變革中。這一過程推動教師從依賴經驗的“熟練工”,成長為具有獨立教育思想和鮮明教學風格的“藝術家”,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專業飛躍。
作者對“收獲”的詮釋充滿教育智慧與辯證思維。“頂峰不是休息地”的理念,將教師的專業成就轉化為新的起點:帶出更優秀的徒弟,實現從個人卓越到群體優秀的責任擔當;探索面向未來的教育,展現從適應當下到塑造未來的歷史自覺。更重要的是,“收獲”通過成果的顯現和價值的確認,為教師帶來深層的職業幸福感和意義感,這種積極體驗會反哺最初的“意愿”,激發更強烈的成長動力,從而開啟新一輪、更高層級的修煉循環,形成持續精進的成長態勢。
這套融“術、藝、道”為一體的方法論體系,既是一部邏輯嚴密的專業發展理論,更是一部扎根實踐的行動指南。它以動態的、系統的視角,揭示了教師專業成長的內在機制,不僅為教師個體提供了清晰的發展路徑,也為教師隊伍建設的制度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框架。
在修煉中成為教育本身
五項修煉構成一個有機的成長系統,其最高境界在于教師通過持續的自我超越,最終“成為教育本身”。作者以王國維“立、守、得”三重境界詮釋修煉歷程,賦予其鮮明的中國智慧特色。“立”是根基,教師在紛繁的教育現實中確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堅定信念;“守”是定力,在漫長的教育生涯中堅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職業操守;“得”是升華,通過持續精進收獲“教學相長、師生共進”的生命圓滿。這三重境界層層遞進,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精神內涵。
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態的今天,教師的獨特價值正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更具創造性的“生命點亮”。書中提出的五個深度思考——重構能力圖譜、辨析知識本質、變革管理模式、優化學習路徑、重塑教師角色——正是對這一轉變的系統回應。未來的教師需要成為學習情境的設計師、教育資源的策展人、學科本質的洞察者、成長路徑的引導者。這些新角色的塑造,既需要學校層面的制度支持,更需要激發教師內在的成長自覺與專業自信。
教育的真諦,不是教師單向度的付出與犧牲,而是一場生命與生命的相互滋養。教師不是在修煉成為更好的“教書匠”,而是在持續不斷的修煉中,讓自身成為教育本身——教師的人格成為最生動的教材,教師的成長成為最有力的教學,教師的存在成為學生前行路上最溫暖的燈塔。這種從“經師”到“人師”的轉變,正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終極追求,也是教育質量提升的根本保證。
(作者單位:上海市教育學會教育評價專業委員會)
作者:常生龍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