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勞動教育擺脫“紙上談兵”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11月18日 09:42教育裝備網
北京市京源學校立足十五年“一貫制”特色與優勢,系統構建“縱向有效銜接、橫向豐富多元”的勞動教育體系,讓學生在真實勞動中樹德、增智、強體、育美,把勞動從“紙面口號”變成“腳下實踐”,從“課本段落”變成“人生篇章”。
構建多維真實場景,實踐成為第一現場
課程表上有課時、教案里有目標、學生筆下有體會,可一旦走出教室,勞動仍停留在“圖片欣賞”和“視頻觀摩”層面。如何改變這種現象?京源學校的做法是整合資源、拓展空間,把勞動教育搬回田間大地、日常生活場景與真實問題解決現場,讓“知行合一”成為一堂堂生動的實踐課,成為學生用雙手播種希望、用汗水澆灌成長的真實經歷。
學校整合勞動教育時間、拓展勞動教育空間、挖掘勞動教育資源,開辟400余平方米校內勞動教育實踐基地,與多家單位合作共建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形成“生產勞動課程”“日常生活勞動課程”“服務性勞動課程”“研學勞動拓展課程”四大類課程體系。在“開心農場”和“四勤五分田”中,學生們從認識勞動工具開始,逐步掌握拔草、翻地、播種、澆水等農事技能;在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學生們親手種植板藍根、金銀花、丹參、桔梗等中草藥,學習簡單的炮制方法,并制作中藥飲片相框;在學校各處公共區域,學生們主動參與校園環境維護、圖書館整理、實驗室清潔等工作;在社區中,學生們積極參加垃圾分類、樓道清掃等各項志愿服務。全方位、立體化的勞動教育實踐,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深化勞動認知,使勞動教育不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層面。
拆掉學科“圍墻”,讓勞動教育回歸本質
一項勞動往往同時涉及多領域知識,跨學科融合正是對勞動教育綜合實踐的本質的回歸。京源學校打破學科知識壁壘,讓勞動從“技能訓練”升級為綜合素養培養,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理解知識、運用能力、塑造價值觀。
以農耕課程為例,學生不僅親身參與播種、耕作、收獲的全流程,還在化學教師指導下測定蔬菜可溶性糖、維生素C含量,檢測土壤酸堿度并形成小論文;用美術技能“手繪大自然”,定格作物生長軌跡;將耕作體驗融入京劇原創劇目《地里尋金》,歌頌勤勞致富的傳統美德;結合生物知識采集制作標本,探尋植物成長的奧秘。跨學科的教學模式,讓勞動不再是單純的體力付出,而是知識應用、文化傳承與審美培養的綜合過程。
中醫藥文化教育基地也成為跨學科融合的重要平臺,語文教師帶領學生研讀中醫藥經典文獻,學習詩詞中關于中草藥的描寫,開展“草藥與詩詞”主題寫作;數學教師引導學生統計藥材產量、計算種植成本與收益,培養學生的數據分析能力;英語教師組織“中醫藥文化英文講解”活動,讓學生用英語介紹中草藥的功效與炮制方法,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科學教師則通過實驗探究中草藥的抑菌作用,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京源學校的勞動教育正以實踐為筆、以文化為墨,在深化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將勞動精神融入學生成長的每一個環節,書寫著立德樹人的生動篇章。
(作者系北京市京源學校校長、北京市中小學勞動教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委員)
作者:吳學安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











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