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甌海區教師發展中心 校家社協同 打造甌海勞動教育新模式
http://www.0fd76bnv.cn2025年09月04日 09:03教育裝備網
溫州甌海,地處浙江東南部,這片因《山海經》有“甌居海中”的記載而得名的土地,不僅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孕育了我國農村改革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燎原社開展“包產到戶”試驗探索。作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甌海依托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門重點課題“家校社協同:區域中小學勞動教育新樣態研究”,深挖區域文化根脈,融合現代教育理念,構建起校家社協同的勞動教育特色實踐體系,為新時代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甌海方案”。
溯源文化根脈
凝練勞動教育新理念
在甌海的歷史長河中,燎原社“包產到戶”的農村改革實踐詮釋了甌海人敢為人先、大膽實踐的探索精神。今日的甌海,循著這縷精神脈絡,將歷史積淀與時代需求深度融合,凝練出“敢為人先、勤儉奉獻、百折不撓、精益求精”的區域勞動教育新理念,為勞動教育注入鮮活的時代內涵。
“敢為人先”彰顯了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精神;“勤儉奉獻”則扎根于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傳統美德;“百折不撓”傳承了艱苦奮斗的精神,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錘煉堅韌品格;“精益求精”則直指工匠精神的培育。這四大理念相互支撐,既延續了甌海的文化基因,又錨定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坐標。
協同三方力量
拓展勞動教育新場域
勞動教育的落地,離不開廣闊的實踐空間。甌海深刻把握《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大力拓展實踐場所”的要求,以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協同為抓手,構建起三大勞動空間建設機制,讓勞動教育從課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一是建設學校“角—室—園”空間。利用校園室內外場所,建設滿足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和勞動項目的基礎型勞動空間。通過專項經費助力,每所學校基于課程任務、勞動周、校園勞動,配備建好勞動教育專用教室,利用校園內空閑空間開辟種植園等實踐基地。結合學校特色,開展“班級勞動活動角、勞動教育專用教室、校園金角銀邊勞動園地”等校園勞動場景建設。
二是建設家庭勞動“實驗室”空間。指導學生家庭根據自身家庭環境,挖掘家庭勞動教育資源,通過“家庭勞動實驗室”等空間建設,引導學生與家長共同針對客廳、廚房等區域,以及特色化、項目化的空間打造,讓學生在家時時能勞動、處處能勞動。
三是建設社會“社—館—企”空間。教育主導、社會協同參與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是甌海的創新之舉。充分挖掘轄區內各鎮街在地資源、社會團體實踐基地、活動場館和企事業場所,通過區域購買、鎮街共助、學校共建、項目共生等方式,拓展學生社會勞動實踐空間。
聚焦素養導向
構建勞動教育課程新體系
勞動教育的高質量實施,需要系統化的課程支撐。甌海發揮勞動教育的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作用,構建“國家基礎課程、地方拓展課程、家庭個性課程”縱橫相融的區域勞動教育課程內容體系:縱向形成以甌越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甌風生活、甌耕實踐、甌蹤尋根、甌商服務、甌創智造”五大項目序列,橫向形成“學校主導、家庭自設、社會供給”課程資源。
一是學校主導的校本化勞動教育課程。學校在開足開齊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地域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內容,指導家庭開展個性化勞動教育活動,形成校本化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法,滿足學生發展需求。
二是家庭自設的項目式勞動教育活動。家長結合學生自身特長與家庭資源,篩選并設計孩子會參與、能參與、善參與的家庭勞動項目,形成“學校清單導向—家庭自設項目—學生項目實踐—親子協同記錄—學校項目評估”的家庭勞動項目運行模式。
三是社會供給的菜單式勞動項目。社會實踐基地在教研部門的指導下形成“聚焦任務群—篩選基地資源—開發勞動實踐項目—形成課程菜單”的社會勞動教育課程供給模式。甌海70多家基地開發了400多項勞動項目的大菜單,為學生勞動實踐提供豐實的資源。
匯集多方智慧
打造勞動教育教師新結構
師資是勞動教育高質量實施的核心保障。甌海打破傳統師資邊界,通過“挖掘、轉型、引入、培育”等方式,構建起一支由教師、家長、匠人組成的立體化勞動教育師資共同體,形成校家社協同育人的智慧合力。
一是“雙軌研修”建設學校勞動教育教師隊伍。第一軌是專職教師集中營訓練,通過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課堂變革、評價研究等活動,讓專職教師全面發展;第二軌是兼職教師定期研修,圍繞勞動教育課程的有效實施開展定期專題研修,讓兼職教師不斷提升教學能力。
二是“線上線下”培育家庭勞動教育導師。線上采用微講壇、云課堂等形式,為廣大家長提供勞動導學的方法;線下通過家庭勞動教育導師養成課堂等方式,引領家庭勞動教育導師身體力行,打造有愛心、懂勞動的家庭勞動教育導師隊伍。
三是“1+N”集聚社會勞動教育導師資源。“1”是指一項勞動項目任務,“N”是指多名勞動模范、工藝大師、能工巧匠等擔任勞動教育導師,助力區域勞動教育發展。
構建“四位一體”評價體系
形成勞動教育質量監測新機制
科學的評價是勞動教育提質增效的指揮棒。甌海緊扣《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結合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基于任務群的小學生勞動素養分項評價設計與應用研究”的實踐成果,構建起“四位一體”的評價體系,從學生、學校、家庭、社會4個維度進行全方位監測,為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精準指引。
一是“慧實踐”評價網,關注學生素養成長。該評價網以學生“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4個維度的素養增值發展為主要框架,依托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3個場域的勞動項目實踐達成效度進行監測。學生時刻可以看到自己的實踐或進步狀況,讓“跟別人比”變為“跟自己比”,激發實踐動力,提升學習效果。
二是學校勞動教育評估表,強化主導作用。甌海研制學校勞動教育發展評估表,對學校勞動教育的課程實施、基地建設、師資保障等執行力進行發展性評估,發揮學校勞動教育主導作用。
三是《家庭勞動成長手冊》,激活家庭協同力。甌海全面施用《家庭勞動成長手冊》,帶領家長既要做好學生家庭日常勞動的項目引導,還要做好學生家庭勞動的評價。家長以“按時完成—積極主動—創新勞動”等維度評價孩子參與日常家庭勞動表現。
四是社會實踐基地評估單,提升社會協同質效。以《勞動實踐基地評估清單》為工具,圍繞社會實踐基地的資源開放度、教育適配性、協同機制進行評估,促進支持社會類實踐基地的有效發展。
甌海的勞動教育探索與實踐,為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區域案例,讓勞動的種子在每名學生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溫州市甌海區教師發展中心副主任 張林勇)
責任編輯:董曉娟
本文鏈接:TOP↑